設爲首頁  |   添加收藏  |  聯系我們
天津天星陽光投資公司行業動态
公司簡介 Company

IDG資本2016投資趨勢詳解:人工智能、消費升級、泛娛樂

3月27日,IDG 資本在其主辦的 “2016「IDGVIEW·思享前行」投資趨發布大會上,提出了他們看好的三個方向:人工智能、消費升級、泛娛樂。

IDG 資本創始合夥人熊曉鴿認爲,做投資的成功很重要的一點是選對市場、找對方向,也就是 “風口”,同時他認爲“世界再變,羊毛還是出在羊身上”。IDG 本身非常重視技術的風口和進入市場的時間,同時很重要的一點還是投資 “人”。對于上文提到的三個 “風口”,IDG 試圖講解其背後的商業邏輯,并與相關領域被投企業進行了讨論,以下爲現場實錄(36 氪略作精簡):

IDG 資本合夥人李骁軍:人工智能,很近也很遠

IDG資本2016投資趨勢詳解:人工智能、消費升級、泛娛樂

IDG 在 TMT 領域去年做了 100 多個研究,以理工男的思維 “大膽假設、小心求證”。至于人工智能技術,其實在 20 世紀便有很多臆想與讨論,如今有些東西實現了,但更多的還停留在想象中,所以說人工智能 “很近也很遠”。

人工智能領域大家最近聊的都是 AlphaGo,深藍早都在象棋裏把象棋冠軍打敗了,爲什麽 AlphaGo 還能帶來這麽大的沖擊,主要原因就是圍棋複雜度大多了。另外,AlphaGo 不受情緒影響,在需要計算、有固定規則的領域,人工智能一定會打敗人類。(點此查看 36 氪有關 AlphaGo 的諸多讨論

人工智能的定義就是有統計功能的程序,性能主要取決于三點:一是硬件的水平提升,包括計算機工藝、計算速度;二是人去設定的算法,也就是 “腦子”;三是記憶量、數據量,人大大腦存儲量一定會有一個局限性,但是機器這塊從現在可以無窮大存儲。所以,人不幹預就沒有人工智能,人有多聰明,機器才有多聰明。

爲什麽看好這個行業,是因爲如今很多條件可以滿足了:

  • 第一,硬件,不管芯片也好、系統也好,存儲也好,硬件已經達到了基本的要求。
  • 第二,算法,各個學校都把機器學習等人工智能課程作爲基礎必修課,這個領域已經積累了足夠多的人才儲備。
  • 第三,數據,現在從民用到企業都積累了足夠多數據,讓數據分析作爲可能。

我們看到很多機會都是在垂直領域,找到看得懂、聽得懂,很貼心,能夠幹活的事兒,這是我們比較關注的方向。具體而言,IDG 已投的相關項目包括:

Sensetime(有香港中文大學湯曉鷗教授背後支持,主要方向是人臉識别,在安防、互聯網金融、移動互聯網行業應用),智齒科技(客服機器人),Rokid 家庭機器人小源科技(信析寶,納入手機系統的 SDK 産品,可以改造手機自帶短信),EverString(根據客戶特征提出新客戶拓展建議),極意驗證(通過鼠标軌迹驗證人與機器),百分點(智能選品推薦),百融金服(征信風險評估)等。

另外,谷歌很大程度上實現了無人駕駛車,國内也有公司做了一輛車從重慶到北京,整個高速路上可以完成無人駕駛的過程,這塊也是我們比較關注的領域。

 IDG 資本杭州負責人樓軍:移動電商、消費升級與生活方式

IDG資本2016投資趨勢詳解:人工智能、消費升級、泛娛樂

我主要負責 IDG 電商領域的投資,已經把接下來的電商的方向歸納爲三個 “原點” 起步,這樣解釋大家比較容易理解:

第一,移動電商;第二,消費升級;第三,新的生活方式。這三個延伸出來是什麽意思?

  • 移動電商延伸出來的是一個新的模式,因爲它的相對是以前的 PC,PC 延伸出來的就是 PC 電商,但是實際上大部分人包括我們以前的理解,PC 和移動的區别是兩塊屏幕,但是後來我們把應用場景或者是使用的場景全部考慮進去以後發現是完全不同兩件事情。
  • 消費升級,針對的是用戶這邊的新的崛起,中産階級、僞中産階級。
  • 生活方式變化,更加針對 90 後的年輕人和 70 後、80 後有什麽不同。

解釋一下移動電商,這三個原點要理解的非常深入以後才能夠看現在的趨勢。移動電商是基于價值觀發起的消費行爲,爲什麽?它的模式和 PC 電商最本質的區别在哪裏?PC 電商是線下零售的升級,但是沒有發生變化,而是先有貨再有交易的流程,不僅是京東、淘寶、唯品會,都是陳列琳琅滿目的商品庫,接下來就是買流量、玩轉化,所以先有貨,再有交易的模式。移動上一定是先有人,再有交易,然後再生産貨都來得及。

有一個公式,做連接以後,産品和人之間或者賣家與人之間一直做的是價值觀的輸出,價值觀的輸出有兩個形式:一是内容上的輸出;二是商品的輸出。大家看到移動開始的時候有點像微商這個模式崛起的時候,是一個标志性事件,就是移動電商崛起了。後來一批電商死掉了,活下來的電商後來進化成網紅電商,網紅電商再進化,類似于社群電商了,微商背後是個人,網紅電商涉及到以個人爲中心的組織,到後來去去個人化的模式了。一個典型的網紅電商,平時不論在朋友圈還是在微博,一直在表達自己的價值觀,人以群分物以類聚,喜歡這個價值觀的人自然變成他的粉絲,喜歡他的内容。内容過程中間夾雜一些他喜歡的衣服、下午茶或者是保健品,賣的特别好。表面上他們是跨類目的,但是實際上是在用價值觀在選品,這個和 PC 電商非常不一樣的現象。我們如果把 PC 電商叫做垂直品類的電商,那麽移動電商本身是一個垂直人群電商,它是跨品類的。

我們把移動電商歸結爲三個關鍵點:賣貨可以跨品類的;價值觀傳導的越好天花闆越高;選品的時候一定要符合價值觀本身。

消費升級這方面,主要針對中産人群和僞中産人群,歸結到幾個關鍵點:一是強調品質;二是強調效率;三是強調體驗。現在價格敏感玩不動了,PC 電商剛剛開始都是價格敏感性電商,打的點就是價格敏感,用什麽樣的最好模式把價格降到最低就可以了,但是現在玩不動了。因爲在中産階級和僞中産階級人群中,僞中産階級人群就是中産階級二代,中産階級是 70 後、80 後,錢賺的夠多了,希望追求更高品質的生活。

80 後是一個典型的價格敏感,而且還有點稍微自卑,但是 60 後不一樣,他們是最幸運的,因爲剛好是 79年 高考的時候趕上了,那一代大學畢業的人就非富即貴的人,所以很多 90 後就是 60 後的後代。在這樣一個很好環境長大以後,90 後的特點就是價格不敏感、消費理念和消費方式直接進入了中産的消費理念和方式。所以他們的消費行爲很像歐美人和四川人,沒有什麽存款,可能一年年 薪是 10 萬,但是一年照樣花 30 萬,所以他們品味追求很厲害。這兩群人加起來,是非官方的統計,就是 60 後和 90 後。

把這幾個消費的側重點歸結爲下面幾個解釋:

  • 第一,價格敏感變爲時間敏感。爲什麽是時間敏感?外賣是怎麽起來的?外賣是吃中午飯吃不起了,是時間上吃不起了,因爲中午下館子一個小時到一個半小時,太浪費時間。
  • 第二,去超市的年輕人越來越少,幾乎沒有,特别大型超市,家樂福、聯華,從出家們開始,開車,停車,逛超市,回來三個小時左右,以前說周末的時候去,現在周末也去不起了,所以很多年輕人在 APP 上比超市貴還要買,爲什麽?追求金錢買時間。所以就是追求高性價比和高的品質。
  • 第三,追求時尚和追求健康更加提升。一開始愛美是買化妝品,後來開始買進口化妝品,但是到今天年輕人開始玩微整了,微博都是網紅臉,這個産業非常快。
  • 第四,追求精神和思想上提高的意識比以前強,現在有錢的中産階級用戶願意爲好的内容付費,如果這個内容給自己帶來思想上的個人提高或者給自己帶來愉悅,可以爲内容付費。

這幾個點推出來的新的投資機會有三點:

  • 第一,新的商品品牌可能出現。随着每一代人的叠代,會有新的符合年輕人新的價值觀的品牌出現,現在年輕人希望有新的品牌,符合年輕人價值觀。
  • 第二,新的渠道品牌可能會出現。歐美那邊在線下有很多很多,或者整個消費結構是買手店爲主的,中國沒有幾家買手店,中國會用很多渠道品牌形成選品邏輯,中國會出現很多屈臣氏這樣的線上和線下都有出現的機會。
  • 第三,工匠精神。到了中産階級他們追求高性價比、高品質的極緻表現,所以工匠精神一定會崛起。

生活方式方面,其實是正在發展的,我們歸結到 “0 到 1”,以前沒有,現在有。新的生活方式的變化在年輕人身上特别明顯,幾個特點:

  • 第一,多元文化的崛起。不管二次元、三次元,以前世界是平行的,現在我們看到又結合到一塊的,所以有一個 “宅文化”,是多維度世界結合在一塊,這是以前沒有現在開始有的現象。
  • 第二,從 1995年 開始是裝逼,他們可以爲了裝逼買單
  • 第三,特别強調話語權,語不驚人死不休,如果 70 後和 80 後特别強調精英文化,95 後不崇尚精英文化,崇尚自己的話語權要強。
  • 第四,男同化,從 90 後和 95 後,其實 “男男”、“女女” 的現象比較普遍了,男男是網狀的,不忠誠,女女是非常單一的,而且非常長久的,這個不細解釋了,既然是網狀的,在互聯網上有很多機會。本質是弱基因文化,回歸天性了。80 後特别喜歡周傑倫,他靠自己的實力,出身平凡,一開始不被認可,後來突然一下子翻身了。但是現在 90 後、95 後喜歡的都是鹿晗,用我們 80 後的說法都是長的 “小白臉”,這個放在 10年 一定不會夥,爲什麽今天特别火?當一個女孩已經有錢了,生長環境不錯,有安全感,母性天性就出來了。

還有一個本質的變化,人們開始有安全感。70 後、80 後本質上缺乏安全感,所以特别在乎擁有,所以在 70 後、80 後的時候不太接受二手,不管是二手車、二手房、二手媳婦,在 95 後以後,生下來就有安全感,對這個 “二” 字不是特别在乎,所以會延伸出來個新的模式:第一,暫時擁有,發現租比買好;第二,不擁有也可以,就是共享經濟。在這個方向出現很多從 “0 到 1” 的現象出來。

最後,把這三點結合起來看未來的趨勢,就是一定要想一個辦法把這個想法揭示出來的時候,最後用 “八卦” 的理念,它是一個多維度的,“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這張圖是往外擴散的,以這個思路做可以發現現在很多創業公司會起來,因爲迎合了這三個點。

IDG資本2016投資趨勢詳解:人工智能、消費升級、泛娛樂

這個是 IDG 已經在移動電商和消費升級上布局的一些項目,有一些是投的比較早的,有一些是最近的,我們在這方面都有一些新的嘗試:

IDG資本2016投資趨勢詳解:人工智能、消費升級、泛娛樂

IDG 副總裁童晨:泛娛樂的投資邏輯

我們隻列出了很少一部分之前曾經投過的泛娛樂的企業:

IDG資本2016投資趨勢詳解:人工智能、消費升級、泛娛樂

我列了三點:一是泛娛樂的投資邏輯;二是行業的熱點;三是 IDG 的選擇。

80 後寒暑假的時候,同學們基本上在一遍一遍的刷《還珠格格》。現在選擇太多太多了,我們自己在想和在做的就是邏輯的出發點還是希望在一些普适性的趨勢當中尋找善于抓住變化的創業團隊,這個是我們判斷整個項目的核心。

我把邏輯本身分爲兩條主線:一是方式型的變化;二是内容性的變化

首先看娛樂方式的變化。基于一些産品的原則,某些小的方式的改變更容易被接受,什麽意思?分享一下最早我們在考量 B 站項目的時候,實際上它的彈幕娛樂互動是一種新的方式,我們更關注就是在一些産品上有獨特的、突出的亮點的變動。

移動、移動、移動,重要的事情說三遍。移動給我們帶來很多思考,低門檻、随時、私密都是我們在移動當中考慮很多項目的出發點。2015年 大型設備非常普及,5 寸以上的手機可以做到單價 900 元以下,4G 網速提升,16年 支付的普及帶來方式紅利,點播、打賞、遊戲會變的更牛。

大家在泛娛樂當中,很多關注線上的機會,其實娛樂很多還是需要到線下接地氣的,在場景地迎來一些技術升級。在用戶流量極其密集的地方,竟然比旁邊賣羊肉串排隊長很多,說明用戶願意爲一些特别的體驗付費,對于一些線下和技術相結合的項目,我覺得應該也是比較好的方式。

順着從方式端尋找投資機會的角度來講,我的理解是屏幕可能更遠的交互方式的變化,和在不斷發展的光學技術,我覺得應該是再下一撥大的機會

另外一條主線是娛樂内容端的變化。我們有内容的新制作和新傳播方式,我們用手機可以拍視頻,相機的分辨率越來越高,移動端也出現一些新的渠道,這些都是爲内容端帶來最大的一些變化

提到内容端,IP 本身是最近大家炒的非常熱,因爲 IP 是所謂的我們爲什麽叫泛娛樂,泛娛樂的概念全部是由 IP 在當中做串聯,現今 IP 确實有點太過于泛濫。什麽叫做 IP,有些事别人的觀點,有些事我自己的觀點。首先,你要能夠賣出衍生品,能夠影響大家的三觀,且具有一定的人群發展空間。符合前亮點可能有一側産品也可以,但是符合更小衆的 IP 投資價值不會太大。我認爲一個好的 IP 一定可以需要對人有長時間的陪伴,像《新聞聯播》、迪斯尼等等。

在内容端的變化就是新媒體的制作方式,現在有了新興的媒體渠道,原來一些年輕的、比較有才華的制作人需要大量的資金才能夠拍一些電視劇、電影,在一些大的渠道上得到嶄露頭角的機會,現在有了新媒體的制作方式和傳播渠道,對一些年輕的有才華的人可以過好的嶄露頭角。

新的傳播方式,現在 95 後網民已經到了開始裝逼的年齡,其實裝逼最主要的表現形式就是喜歡在網上表現自己和傳播自己,大家并不一定對一個事情理解特别深,抓住了這樣一個心理和變化,我們覺得新一代的平台會導緻新一代的内容。

最近幾個大家讨論比較多的一些熱點,直播肯定是泛娛樂的熱點,我們是怎麽看待直播的?直播這個概念應該算是 2016年 瞬間崛起的流量變現模式,究其邏輯因爲在直播上不管付錢和受直播,裝逼荷爾蒙的刺激是更能夠得到快感。

直播這個産品本身,技術門檻已經不算很高了,我們投的金山雲,已經可以完全提供,基本上現在可以到了人人可以做一個直播軟件的程度,但是技術門檻不高的同時,運營監管的難度非常高。從之前我們有一些微博的例子,現在可能缺少一個行業性的事件,可能讓本身這個産業變的更加有監管。

垂直品類,我們覺得可能會有一些平台産生,先發固然有優勢,但是依然本身的直播的生意屬于流量的生意,YY 本身比其他平台玩,但是現在 YY 自身收入超過第二名 4 倍還要多

直播本身肯定是一種新的社交方式,因爲用戶可以真正從圖片和聲音的朦胧感迅速提升,換一句比較時髦的詞叫做 “升維打擊”,現在相當于是一個立體打擊。既然所謂的線上 KTV 可以,大賣場本身也有一些機會,傳統一些電視購物和購物方式都會有挺大的機會。

說一下網紅,網紅一定是迅速崛起的一個流量主,其實我個人認爲,像沒有網紅之前,本來沒有所謂的 “一口吃成的胖子”,現在有了幕後的推手,包括一些買來的流量,包括社會輿論,可能有一些網紅是有水分的,有一些是真材實料的,這個隻是我們判斷網紅本身事情的時候背後所需要想到底是流量來源是怎麽量的。

前段時間有很多朋友在問我怎麽看 papi 醬的事情,對于網紅投資和産品的邏輯和本質沒有區别,如果把網紅作爲流量主和流量來源,流量的擴展性和流量變現能力。自己紅和讓别人紅,讓我選肯定是投讓别人紅的。當網紅最終的目的實際上是進行觀點輸出和對你想影響的人有影響力,如果說在座的有創始人、CEO 的話,在現在這個階段,創始人 CEO 其實需要适度的包裝,作爲 VC 來講也一樣,今天組織這個大會,我們更多願意喜歡我們的創業者聽到我們的聲音,我們希望能夠把我們的影響力傳達給你們。

VR/AR,宅男肯定是 VR/AR 第一批的享用者和嘗鮮者,我剛剛從日本非常大型的動畫展回來,我觀察這個會議本身沒有像大家想象的 VR/AR 那麽熱,中國的概念是遠遠領先于他們的。

硬件需要先于内容來 Ready,但是這個周期多長?我猜測至少需要 5年,IMAX 是 1976年 發明的一個産物,大家普遍大衆接受 IMAX 産品理念是在 2010年,因爲阿凡達,基于内容的爆發,但是本身如果沒有之前的硬件積累,本身産品也不會爆發,依據摩爾定律,IMAX 本身在那個年代需要發展速度是 30 多年,現在對于 VR 本身的産品或者硬件來說,至少需要五六年。

也有很多巨頭來切入 VR 領域,很多巨頭在移動領域是慢半拍的,當時忽視了移動端的娛樂化和遊戲趨勢,所以導緻了慢半拍,因爲現在的信息也好,包括大家的投資理念也好,國内巨頭在 VR/AR 領域看起來是布局的早,但是究其本質來講,他們目前沒有掌握最核心的技術。

極大可能在 VR/AR 領域先爆發的還是主機市場,因爲主機市場最 “宅”,更改起來最容易的人,和線下體驗店,線下體驗店大家也看到新聞,在美國也有,非常适合在中國大城市商圈,尤其現在房價這麽貴,地方這麽小,在這種地方開展。

電競,發展起來的原因是因爲亞文化變成了主流認同,因爲我是 80 後,當時打遊戲被家長還是很禁止的事情,但是當現在越來越多的戰隊、越來越多的賽事被主流文化所認同,80 後有了自己的話語權以後,這個事情相當于從原來的亞文化變成現在的主流。在電競裏用戶肯定會更加追求所謂的體驗升級,包括自己技術的升級、裝備的升級。尤其是認同感帶來的機會,我這裏列了一個,現在最貴的一個打 LOL 的選手轉會會達到 4000 萬人民币,這個概念超過了很多體育運動裏頂尖選手的水平,或者基本上和頂尖運動選手差不多,電競肯定和娛樂完美的結合。由于這是一個新興行業,大家随便做點什麽都是比較新的事情和概念。

泛娛樂的投資方向,我們最愛的還是有智慧且有情懷的人。本身來講,不像之前我們講的兩個領域,人工智能可能需要技術,電商本身也要對産業鏈包括消費升級非常懂,泛娛樂創業門檻不高。同樣,對于創業門檻不高的公司,天花闆也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我們看中能夠在自己的創業當中逐步突破自己,來變成模式創新的人和團隊。

我們希望能夠過來找我們,和我們願意投的項目,你配得上 “新型” 兩個字。

附圓桌讨論實錄:

Sensetime、Rokid 聯合創始人 Dan、徐冰,以及浙江大學教授張宏鑫對人工智能的讨論(已将重點用黑體标注):

李骁軍:有哪些根據今天的人工智能技術可以做到的、未來 5 到 10年 是可做到或者是根本不可能做到的?

徐冰:現在深度學習實際上是在模仿人的大腦,用輸血模拟人腦的結構,人腦有接近 3000 億量級的神經元,沒有任何的計算機設備存儲和數據處理能力可以到這樣的量級,現在可以落地的技術和 10年 後可以落地的技術,主要局限在硬件層面和計算機的計算速度。現在哪些技術可以真正看到已經落地的?我們在真正拿機器、拿算法模拟人腦的時候,我們不需要模拟整個大腦出來,而且往往是去逼近某一項特有功能,比如說人臉識别、語音識别、圖像分類和理解、下圍棋這項單項任務,當前在單項的應用級的應用上,單項技術可以做到非常好,并且超過人的能力。

在中國,怎樣落地這個東西?在中國勞動力非常豐盛,雖然深度學習很強,或者機器學習這個算法非常好,但是技術沒有超過人,很多行業還是傾向與利用中國的人口紅利,比如說文字識别,現在快遞單、銀行單據很多都是人手接入到計算機,爲什麽不是計算機自己認識這些字進行結構化管理?就是人工識别的準确率不如人眼,但是一旦到了這樣一個臨界點,就是我們看到的技術落地的關口,很多技術超過人,這個時候取代人口紅利,進行勞動力解放的事情就變成現實了。目前随着人口紅利不斷下降,國内老齡化問題出現的時候,在成熟的單項技術上的需求會越來越多。

張宏鑫:我們把目前人工智能,特别是深度學習目前達到的狀态叫做感知,我們看到一個圖像,談到一段聲音,告訴你這是什麽,但是這個後面到底是一個什麽樣的,人在做什麽樣的行爲,包括你講一句話是什麽意思,沒有豐富的語義理解。感知的計算任務,理論上有很多方式可以做,但是實際情況裏太複雜了,比如說視覺的方法,在正常情況下,光照充足的時候識别率特别高,但是陰暗角落就有很多失效了。所以現在對人工智能來講可能對感知如何提高可用性的角度來做事情

還有一個問題很有意思,我們以前研究都是各歸各的,視覺做聽覺的,聽覺的做聽覺的,但是人在和世界進行交流的時候,是 5 種感知在一起的,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觀點,最近從感知層面怎樣把各種因素疊加在一起進行融合來做一些識别,可能會有一些新的東西冒出來。

人工智能不光爲了做一個簡單的是什麽?當我給你一張圖案的時候,我們更加想知道背後的含義是什麽,這個稱爲叫做 “認知”。斯坦福大學的李菲菲教授,最近他們在搜集更大的數據庫,這個數據庫裏有将近 10 萬圖像,除了 10 萬張圖像以外做了大量的語義标注,他們想知道圖像和語義之間的關聯是什麽。一旦把這個事情推動起來,我們在工業界也會看到類似的應用,從簡單的感知 “是什麽”,到認知背後的語義的事情,這個在 5 到 10年 以後會有很好的突破,我認爲就是很好的機器學習的算法背後可以做出來的。

因爲這些人工智能有的時候有一些不可預期的結果,我們現在生活當中在用,以後人工智能可以和人一起合作做太空探索,在這些探索任務中人是不可及的,可能有危險性、可能因爲時間很長,這個部分很适合機器去做,甚至機器和人協同來完成,這是遠期可以幹的事情。

我經常和心理系老師聊天,他們有一次問了一個問題,把我問住了,他們說你研究這麽多你知道什麽試意識,一台機器有沒有意識、一輛車有沒有意識,這個我回答不了,“意識” 到底是什麽,這個不好研究,即使是 20年、30年 當中還是有很多需要探索的。

Dan:很多行業的公司,包括很多大公司,谷歌也好、微軟也好,大家都在做很淺的。比如說我們,我們做人工智能的方法主要有幾塊:一是語言識别;二是人臉識别。能夠做到從一個很遠的地方,當你和設備講話,他能夠和你講話,而且準确率很高,這個是很有沖擊力的。有很多人通過軟件去安排會議時間,在美國寫了一個應用程序,就是一個手機 APP,當做你的助手,幫助你安排你的會議。但這都是比較淺的。

一旦談到人工智能或者機器人的想象空間、那個夢想是極大的,很多人覺得雖然我聽過圖靈測試,當然人工智能或者機器人和我有交談,而且我不可能分不出來,很多人還是覺得以後的機器人或者人工智能應該能夠自由交談的,很多人希望人工智能能夠懂我,甚至知道我的情緒。很多大學也好、公司也好在做這方面的嘗試,但是這方面的難度很高。

李骁軍:能否從人文、社會、哲學層面談談人工智能?(附 36 氪文章:别恐慌,大衆關心的人工智能問題學界都在努力求解

徐冰:現在出現了人工智能的 “恐慌論”,很多大公司的 CEO 都聚集在一起人工智能,需要提前預備這樣的事情的發生。爲什麽會有這樣的現象?确實在當前的人工智能和前幾年有極大的不同,之前人工智能一定程度上是我們設定一個程序,讓它按照這個程序重複性的做這個事情。但是前幾年,谷歌做了一個實驗,拿着他們一套超計算機處理大量的視頻,計算機自己學出來了一個 “貓” 的概念,相當于并沒有指定這個目标,但是他經過大量的數據訓練自動得出來的結論,在其他沒有看過的視頻裏找到這隻貓在哪裏。

一定程度上在這裏包含了社會的機制在裏邊,如何把技術真正産生的生産力轉化爲我們作爲一個整體的效益,這是一個社會體制的問題。未來一定程度上人工智能在某些重複性的勞動上有可能會取代勞動力,但是隻要我們保證這個社會相對公平的分配,本質上在這個行業裏提升的生産力可以造福所有人。這樣的機制是在技術發展的過程中,同時在社會層面要考慮的問題。

張宏鑫:萬一以後這個機器整天和他在一起,很多模型對你的家庭自适應,時間長了會産生感情,這個怎麽進行管理,這個算是公司的資産還是個人的隐私信息,這個東西有一些規範或者是标準會出來,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地方。

 第二個方面,安全性的威脅。現在越來越多的東西會通過物聯網、通過傳感器連成一體,最近我們在調研發現有些安全性極差,經常采用一些私有協議,黑客很輕松就攻破了。而且這些智能設備本身能力很強,能夠控制溫度,這個方面是需要做一些東西,安全方面要立法,還要城市級别的大規模計算,現在政府在想把好多監控連在一起,背後肯定是一個大的雲處理平台。這個東西再往下走,可能變成城市級别的大腦,如果不經過監控、管理,很可能變成一個幫助 “老大哥”(注:喬治奧威爾筆下的極權獨裁者)的幫兇。

我相信共産主義這個理想是可以有的,因爲現在通過它生産力得到解放了,人将來可能是分享經濟底下更加自由,也許可以往藝術方面做更多的探索。

Dan:我想說的一點是,科技的發展到現在大方向是造福人類、幫助人類的,我也相信人工智能以後的發展是造福人類的。

李骁軍:有人說美國年輕人都在研究怎麽把人送到火箭上,或者改變人類,我們都在讨論外賣,怎麽補貼用戶。在人工智能技術上我想聽聽我們和國外有什麽差距?

徐冰:這是意識觀的差距。我們看到中國很多公司少有颠覆性的技術出來,但是其實在整個世界層面上,很多的技術突破的團隊裏都有中國人的身影,智商層面中國人不落後于世界的,甚至很多時候是領先于世界平均水平的。更多我們如何在國内、在非本土做技術突破的中國人聚集起來,把這些技術上的突破能夠盡快的落地到中國。

中國相比于國外有兩個明顯優勢:

  1. 中國人口非常多,導緻了我們在國内擁有數據量非常龐大,比如我們做人臉識别單項技術訓練的時候用的是 7000 萬人的照片,我們有這麽大的照片數量,用一個領先的引擎,就是設計一個領先的腦子,加上大數據、加上我們自己的超算能力所看到的就是我們在這些技術上甚至是領先國外的,包括像蘋果、三星這類的公司,實際上都在向我們來采購相關技術。
  2. 中國有非常強的意識,在制度層面,或者政府層面做一些改變,想在智能時代做彎道超車,這些行業裏去使用新技術的意向非常強,比如說互聯網金融,這也是中國比較獨特的現象,上千家的互聯網金融公司出現,普惠金融這樣的事情,大家在手機端、在網上可以享受金融的服務。這樣的現象在國外看到的不那麽明顯,比如說日本等發達區域,并沒有非常強的推動互聯網金融往前走的意識,因爲基礎的設施,去銀行辦一個業務已經非常方便了,這也是另外一個國内現在我們看到的優勢。

張宏鑫:我是比較悲觀的, 覺得我們國内的技術和國外技術,特别是谷歌比,至少有 5 到 10年 的差距,我說的是整體實力對比。有兩個方面:

  1. 國内研究者我接觸很多,他們在一個點上做的非常好,但是缺乏長期目标或者哲學上的思考。哲學層面的思考少了以後,東西就在眼前,沒有後勁。
  2. 人工智能背後需要大量的工程力量堆積,在這個方面我們落後的更加多。比如說大規模計算的底層技術,雲計算方面我們和國外差距仍然很大,硬件的芯片技術,還有包括硬件的系統設計,操作系統這些等等沒有完全掌握核心,這些技術沒有達到優化,再做上層應用會吃虧。

以上兩點是悲觀的。但是樂觀的我們看到很多華裔都出現在哪些優秀産品的背後,包括最近 AlphaGO 也是,三個主創有一個就是華裔的,所以這方面是很好的消息,因爲我們有後勁,反而有機會超到前面去。

Dan:我比張教授樂觀。說兩點:

  • 第一,全球最出名的人工智能的大會,裏邊有一半的人是華裔,而且大多數都是中國人。不管個國内或者是中國人,在各個領域裏的經驗是有的,把這些領域能夠串起來才有新的突破,這方面我是蠻樂觀的。
  • 第二,語音識别領域中的 NLP 技術,我們知道數據越多、越精、越好,這個技術是針對個人的,當你和機器人聊天他記得你以前講的什麽,可以預判。但是有隐私方面的疑慮,很多美國公司沒有做,反而國内可以做。比如說微軟,他們的這項技術在中國做的,所以可以看到,有一些國内是國内有機會取得領先的。

注:作爲 1993年 第一家進入中國市場的外資 VC 機構,IDG 累計投出了 450 多家企業,其中有 100 餘家公司已經通過上市 /M&A 途徑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