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星之音” -----證監會聯手公安機關掀基金“老鼠倉”嚴打風暴
根據我國法律法規,金融機構從業人員利用因職務便利獲取的内幕信息以外的其他未公開信息,違反規定從事相關的證券交易,洩露未公開信息或者明示暗示他人從事相關交易,是一種嚴重的違法犯罪行爲(俗稱“老鼠倉”)。近年來,随着法律法規的完善和監控系統的不斷升級,證券監管部門和公安機關密切配合,不斷加大“老鼠倉”查處力度,全力維護資本市場和資管行業健康發展。
三年半移送案件83起
涉案交易金額約800億元
在上周五召開的例行新聞發布會上,證監會通報了近年來“老鼠倉”執法情況。統計顯示,2014年以來,證監會共啓動99起“老鼠倉”違法線索核查,向公安機關移送涉嫌犯罪案件83起,涉案交易金額約800億元。
截至今年5月底,司法機關已經對25名金融資管從業人員做出有罪刑事判決,證監會已經對15名證券從業人員采取證券市場禁入措施。在此過程中,證監會與審計、公安司法機關密切配合,嚴肅查處了博時基金原基金經理馬樂、中郵創業基金原基金經理厲建超、易方達基金原副總經理陳志民、中國人壽(601628,股吧)原投資總監曾宏等一批典型案件,對于規範資管機構合規内控、規範從業人員誠實守信,起到了較好的威懾和警示作用。
公安部官網上周五披露,近日,公安部部署北京市公安機關立案偵查的工銀瑞信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胡某某涉嫌利用未公開信息交易犯罪案,已偵查終結并被依法移送檢察機關審查起訴。同時,公安機關正在對一批基金管理公司、保險公司、證券公司等金融機構的從業人員涉嫌利用未公開信息交易犯罪案件依法立案查處。
大數據監控技術發威“老鼠倉”紛紛現形
證監會認爲,當前,“老鼠倉”違法犯罪仍然時有發生。一是違法行爲持續時間長,交易和獲利金額大,長期、嚴重損害委托人利益;二是個别經營機構“窩案”頻發,有的機構多名從業人員同時涉案,有的機構同一崗位前後任投研人員先後涉案;三是案發崗位除了投資經理、研究人員,還涉及交易員、銷售人員、部門總監甚至機構高管,相關人員保密意識十分淡薄;四是信息傳遞型交易逐漸增多,出現從業人員相互交換信息或與利益關系人内外勾結、共謀作案的現象;五是案發領域從基金行業向保險資管、托管銀行蔓延。上述情況已經引起監管部門高度重視。
以前“老鼠倉”往往發生在基金經理等投資管理人員中,但借助大數據監控等技術,監管部門發現了一批長期隐蔽的非投研人員的新型“老鼠倉”交易。根據7月8日央視《焦點訪談》報道,從2012年到2015年,某基金公司交易室副總監胡某某操作的兩個賬戶對104隻股票先後進行113次交易,在交易時點和方向上都和某隻基金趨同,交易金額高達10億元。3年多的時間,用1700萬元本金,胡某某的“老鼠倉”前後獲利4200多萬元。
這意味着在基金買賣股票的鏈條上,負責執行買賣命令的交易室交易員、負責資金托管的銀行工作人員甚至負責基金淨值計算的結算部門理論上都可能會延後知曉未公開信息,他們都有铤而走險做“老鼠倉”的可能。
在針對“老鼠倉”執法過程中,大數據監控技術不斷發威。證監會和交易所運用大數據監控技術,通過對曆史交易數據跟蹤拟合、回溯重演,市場監察部門精準鎖定了一批可疑賬戶跟随資管産品先買先賣、同進同出的異常交易線索。在密切監控公募基金産品趨同交易的同時,監管部門還對私募産品、券商資管、專戶理财、信托計劃、保險投資等各類賬戶伴生的趨同交易組織案件調查。
推動出台“老鼠倉”司法解釋
明确執法标準
金融資産管理行業是居民财富保值增值的重要渠道,直接關系到廣大投資者的切身利益。近年來,金融領域“老鼠倉”違法犯罪高發、多發,個别金融機構從業人員不能勤勉盡責、恪盡職守,違背對投資人的忠實義務,突破法律和道德底線,利用職務便利謀取一己私利,嚴重損害了投資人的合法利益,破壞了市場公平原則,敗壞了行業風氣,嚴重危害資本市場健康穩定發展。
證監會表示,下一步,一方面将積極探索跨部門信息共享、聯合檢查,健全綜合防控長效機制;推動出台“老鼠倉”司法解釋,明确執法标準;綜合運用行政處罰、市場禁入、刑事追責等方式加大違法成本,切斷利益輸送暗道。
另一方面,進一步建立健全證券基金經營機構的合規管理和内部控制,鏟除滋生違法犯罪的土壤,擠壓“老鼠倉”的空間,并充分發揮行業自律組織的培訓宣教功能,讓從業人員牢記“受人之托、忠人之事”的初心,恪守“誠實信用、謹慎勤勉”的操守。通過綜合施策、标本兼治,堅持“零容忍”,保持工作節奏不變、執法力度不減,發現一起,查處一起,努力實現資産管理市場秩序的根本好轉,有效防範市場風險,把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的工作真正落到實處。